培训特色

继续教育学院在服务社会中不断探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脱贫攻坚

农林干部学院副院长  杨司薇

继续教育学院,在探索服务社会的路子上脚踏实地,为昭通市昭阳区、绥江县、永善县农村“三支队伍”举办能力提升培训班,这也是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新举措。首次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助力脱贫,得到了学员们认可。这项工作的拓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助力脱贫攻坚 为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成员、创业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工作能力,为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强力推动贫困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基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昭通市昭阳区委、绥江县委、永善县委组织部派出农村“三支队伍”,由其定点扶贫挂钩单位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委托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进行自2019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为期7天的能力提升培训。

我国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本期培训的举办,对于昭通市加快脱贫攻坚战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高度重视,胥辉副校长亲自协调出学校设施最好的双创园报告厅供此次培训使用,并在开班仪式上讲话指出,“三支队伍”是促进农村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成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建设,将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我校在昭通市大关县开展的筇竹产业助力扶贫脱贫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将坚决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好科研平台,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法,坚决支持和服务好地方脱贫攻坚工作,希望学员们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结合工作实际,对昭通地区特色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立足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作出科学判断、科学谋划,找到抓手,走好产业化的路子。

扶贫办主任杨永发,科技开发公司副主任万春,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党总支书记肖辉、院长熊智,以及培训学员共120余人参加了开班仪式。杨永发介绍了我校扶贫工作经验,并从基层扶贫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学员们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央各项政策,刻苦钻研各项知识技能,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认真思考如何把作坊式的扶贫提升为产业化扶贫,带领村民们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熊智对本次培训安排做了介绍,并强调了培训纪律,希望学员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员意识,严格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认真完成好培训任务,为进一步做好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建设实用课程体系,致力学思用结合

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结合我校在大关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为学员开设了对扶贫工作具有实际帮助的课程体系,共安排了七次集中学习,一次学习交流讨论,两次现场教学,内容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思想解读”,“农村产业扶贫思考”,“选才用人的艺术”,“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对策”,乡村旅游扶贫的模式与实践”,“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初心与使命”以及“互联网+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授课教师邀请了西南林业大学黄勇、熊智、张海夫、邱守明、刘晓东等知名教授、博士,还邀请了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谭鑫教授为学员讲授了“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对策”一课。

学员们一致认为,此次的授课团队既有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水平一流的教授,又有长期战斗在扶贫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内容既立意高远,又紧贴实际,无论宏观理论,还是微观案例,都落到当前大政方针,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谭鑫教授讲授的“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对策”一课,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起学员的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听得懂、学得会。学员们深受感动,对扶贫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就像黎明的曙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非常精准到位、全面的概括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提出了“穷村变富村”、“村庄变景区”、“田园变乐园”、“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的振兴思路。更有学员提到,通过谭教授细致耐心的讲授,如茅塞顿开,对自己在扶贫工作中有了很大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受益匪浅。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拿出滚石上山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战。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思想文化动力。

“有才无德是毒品,德才兼备是精品”,人文学院院长黄勇教授在讲授“选才用人的艺术”时说到。选才用人即: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友、咨于民、试一事、考其绩。选才用人,是治国安邦的战略举措;举贤任能,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知人善用,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乡土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选才用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任人唯贤,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熊智教授讲授“农村产业扶贫思考”一课,列举了国内外知名的成功企业和合作社的案例,提出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启发大家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岗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同时再次强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只有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从而更科学、更长远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海夫教授讲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思想解读”“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初心与使命”两门课让学员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守住自己的初心,担当好自己的使命。首先要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培养好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要当好群众的领头雁,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增强能力、增强使命、增强初心、增强视野,强化责任保障。

邱守明教授讲授的“乡村旅游扶贫的模式与实践”让很多学员深受启发。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发展乡村振兴,“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必不可少。刘晓东博士指出,电子商务成为扶贫的一个载体,让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变得多样化,带动农业、物流的发展,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电子商务使现代农业发展更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

此次培训安排了以“如何开展乡村振兴的具体问题及对策措施”为主题,以各县区为单位的交流讨论。各学员就自己所在县区、乡、镇、村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员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交流机会,在讨论课上分享了不同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措施,对下一步开展工作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培训期间还安排到云南陆军讲武堂进行红色教育,学员们了解了护国运动、远征军反法西斯抗日作战和滇西抗日战争的历史,感受到云南人民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培训的最后一天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现场教学,了解了中草药的历史、沿革及对医药宝库的认知,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员们表示:这次有机会来到省城,开拓了视野,见到真正的现代化城市和先进的农业科技,思想上如沐春风,得到了解放,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下一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更加有信心。

永善县团结乡联合村委会学员杨旭表示:“感谢中国建材集团和西南林业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以及高质量的教学,我深感震撼!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好中国的事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没有全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没有美丽乡村,就不会有美丽中国。”

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学员张友强表示:“通过这次理论知识学习,现场教学提问,小组交流研讨、参观学习等方式,使我进一步吃透有关政策精神,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方向,提高自己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教授的讲解,悟透相关农业农村业务知识,加深对中央、省市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我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永善县大兴镇金沙村民委员会委员罗代军学员说道:“在此次培训中我感触颇深,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方向和方法。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同地域的学习,让我的思维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案例的分析,让我有了方向。通过这次培训,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作为工作在扶贫第一线的人员,将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一条适合县情、乡情、村情、民情的工作思路,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绥江县中坝村马春艳学员深刻理解了“乡愁”的内涵:“乡愁”就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一间破旧的祠堂,一出家乡的戏曲,“乡愁”就是对乡村文脉、乡土文化和故土文化的记忆;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旅游”有生命,让游客有“共鸣”,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

永善县溪洛渡镇玉笋村学员刘恩来激动地说:“参加工作24年来,第一次直接聆听知名教授授课,面对面交谈、交流,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基层工作的重视,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净化!”“五天的培训,安排满满、紧凑,学到了很多政策知识和技能。以前是见子打子,经过这次高手点拨,为我指明了方向,既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又学会了学习思考的方式,丰富了基层工作方法,精神上像跨过了一座大山,为我村脱贫出列做足了思想准备。”

绥江县会仪镇三渡村蒋美芳学员结合所学内容,对当地乡村振兴提出了思考:“我们三渡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相对较好的产业是半边红李子,但因分散种植,管理技术差,气候不好等原因,使得农民收入也低,像我们这样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发展兴旺的产业还需慎重思考。要建设乡村的产业体系,重点是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培育好本村特有产品,创立自己的品牌。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要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马楠苗族彝族乡马楠村学员朱友东提出:作为一名村党支部副书记,就是火车头,要带领群众致富,就要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本村因地制宜,当地属高寒山区,特色产业是荞子,可以动员群众使用大量的荒坡地,形成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

新滩镇新滩村学员罗军旗说:“能参加这次培训,我深受感动,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应采取多种形式,深刻地体会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要物质扶贫,更要智力扶贫,“输血”更要“造血”,力争提升我村村民的思想意识、民风民俗,使村民遵纪守法,懂政策,有良好的家风、民风。我作为一名村干部,应起带头表率作用。”

昭阳区张丽红学员提出思路:农特产品出现亏损现象主要是因为农户没有把产品变为商品,在“变”的这一环节,需要村委会、合作社政府多方合作衔接。第一,农产品要确保质量;第二,合作社要将农户产品收购统一规划,设立品牌,避免市场上的恶意竞争,价格战;第三,政府要宣传,将本地特色推广出去。”

永善县桧溪镇永胜村学员胡循在和中财集团的驻村工作队分享交流中发现了自身的差距,他说:中材集团对村委会环境卫生的整治,是亲自带头长期坚持,我们只会停留在口头上抱怨别人,不会亲自带头做榜样;中材集团在开会时手机震动都不允许,我们村开会时间一拖再拖,会前会议资料准备不充分,会上手机响不停,汇报工作繁琐冗长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他还对本村之前由于产业失败,导致目前产业实施阻力大,群众不支持,经营关乎不到位,成活率不理想等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反复宣讲,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提出具体的管护措施。

也有的学员提出了对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思考。永善县黄华镇黄坪村委会学员李仁勇说:“我们村交通不便,产业不旺,最重要的是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工作:一是如何发展产业?二是如何转变群众的思想?三是农村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四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永善县桧溪镇永胜村学员张义提出:农村最缺的就是专业知识人才,老百姓不知怎么干,干了不知怎么管,出现问题没办法解决,找不出原因,更解决不了。

还有部分学员对下一次培训提出建设性建议,希望能举一些失败案例,并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分析失败原因,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可以更多更好地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更加直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高效管理团队,规范周到贴心

在校党委的正确指导和关心下,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工作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此次脱贫攻坚“三支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班各项工作中,体现出学院管理高效规范、工作人员服务周到贴心的工作风格。

首先是前期准备充分、到位。项目负责人李林在完成培训协议前,以学院党总支书记肖辉、院长熊智为主导的班子成员多次对培训方案、课程、授课教师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实、合理的培训方案,对学员的食宿、教学设施、教室安排亲自过问,并带领班子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其次是《培训指南》、《培训日志》、工作牌、学员证的设计布局合理、实用规范;第三是工作团队吃透整个培训计划,从学员报到、考勤、上课、外出现场教学、到培训结束离校,整个过程全程参与陪同,随时协调沟通,每个环节衔接紧密,配合默契,没有空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团队在整个培训期间全程着正装、带校徽,体现了我校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气神,和继续教育学院规范有序、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

学员们感动地说:“到达报到点时,老师们已经在那里等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郭忠顺老师特别细心、耐心地告诉我们一系列手续。到了培训结束我们越发认识到,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感谢郭忠顺老师、李林老师、何玲老师和李道震老师对我们的贴心服务!”

老师们对学员的贴心服务,让学员非常信任,工作上碰到的难题也来找班主任郭老师寻求帮助。永善县溪洛渡镇吞都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蔡成勇寻求帮助该村养牛合作社科学解决对养牛产业中存在的养殖方面和环保治理方面的问题;永善县桧溪镇永胜村致富带头人张义、绥江县中村第一书记杨与雄请求帮助寻找种植猕猴桃方面的专家指导工作;永善县马口镇利其村主任吴波清酒帮助寻找对桃子、桔子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家,帮助解决病虫害之苦;昭阳区守望乡八仙营村工作队员崔昕对“互联网+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课程印象非常深刻,希望得到该课程课件带回去和大家一起好好学习,帮助更好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郭老师都一一做了回应和帮助。学员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让老师们感动,老师们一致表示,此期学员综合素质高、学习态度端正,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相信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定会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由于学员将在11月1日到石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接受现场教学和交流参观, 10月31日下午提前在双创园报告厅为学员举行了结业仪式。结业仪式上,来自昭通市昭阳区、绥江县、永善县的三位学员代表分别进行了培训心得分享,西南林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刘沧山作总结讲话,并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干部学院)党总支书记肖辉和副书记江林出席结业仪式。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由农林干部学学院副院长杨司薇主持。

刘沧山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培训虽然结束,但学习不能停止,希望各位参训学员在今后工作中,要坚持学习不松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不断钻研业务增强本领,立足自身实际,注重将理论与脱贫攻坚工作实践相结合;要坚定信念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不忘扶贫初心,牢记攻坚使命;要强化担当不畏难,做好科学谋划,抓好工作落实,整合多方力量,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要锤炼作风不含糊,遵守驻村帮扶工作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各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学员们离校时,一致对党和政府关心基层扶贫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并提供了这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对扶贫挂钩单位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有序组织和西南林业大学精彩的授课以及贴心周到的服务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学员们表示,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站位,拓宽了工作视野,提升了业务能力和素质,就先前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为下一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更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学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基层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务实,更加坚韧,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主动带领大家为全村脱贫出列想办法,为全村发展谋出路。

(文:杨司薇/图:李道震、何玲/审核:肖辉、熊智)